资料下载

中国解剖学会2022年理事会工作报告

时间:2025-05-10

一、学会工作概述

中国解剖学会自2018年12月换届以来即将届满。四年来,学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技政策,在张绍祥理事长、刘学政书记的带领下,广大理事和会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党建强会、学术交流、抗击疫情、国际合作、科普宣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会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三年疫情影响下,学会团结广大会员,克服重重困难,保持学术活力和组织稳定,为我国解剖学教育和科研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了我国基础医学特别是解剖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25日,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选举会议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会议全面总结第十六届理事会工作,完成章程修订、财务审议等内容,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及党委机构,标志着学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党建强会

2022年,学会党委坚持把党建作为学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扎实推进“党建强会”行动,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

  • 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出专题党课,增强党员政治意识。

  • 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揭牌成立,开展“弘扬革命精神,践行初心使命”现场教学活动。

  • 在神农架、沙家浜、上饶等地组织“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坚定广大会员理想信念。

  • 通过课程思政会议和教学研讨,探索党史与解剖学教学的融合路径。

  • 录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会员中走深走实。

  • 在抗疫期间,举办《如何应对上呼吸道感染》线上专题讲座,助力会员科学防疫。

三、国内学术交流

2022年,学会积极组织各类国内学术会议8次,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6万人,促进了解剖学与临床、教育、科技深度融合。

  • 神经外科、整形美容、职业教育等多个分会成立并举办学术研讨。

  • 举办“解剖绘图大赛”、“思政课程论坛”等,促进课程改革和人才互动。

  • 举行断层影像、运动解剖、数字仿真等专题会议,促进新技术在解剖学领域的融合与应用。

  • 各类学术活动推动了学术创新、促进跨学科交流,为会员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平台。

四、国际交流

学会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解剖学界“走出去”:

  • 组织参加ISMS与IFAA国际组织视频会议,保持国际学术参与度。

  • 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解剖学联盟学术会议,涵盖11大专业分会场,吸引境内外学者逾4400人,展示中国解剖学界的学术实力和组织能力。

  • 倡议并推动“世界解剖学日”全国纪念活动,包括绘图大赛、伦理论坛、数字虚拟人研讨、遗体捐赠感恩活动等,提升了解剖学在公众中的认知度与社会影响力。

五、科普活动

2022年,学会持续强化科普服务社会功能,推动科学知识惠及大众:

  • 全国科普日活动覆盖超4367万人次,通过展览、讲座、直播等多种形式普及解剖与生命健康知识。

  • 大学生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红色+医学”融合的三下乡实践。

  • 生命奥秘博物馆全年提供科普讲解服务8640小时,直播、外展并举,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 通过微博、微信、直播平台推送鲸类保护、海洋生物进化等科普专题,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和科学素养。

六、人才培养

为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学会全年举办3期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人数共36人:

  1. 系统解剖学师资班(云南大理):培训20人,系统学习解剖教材内容并开展授课演练。

  2. 局部解剖学师资班(大理大学):16人参训,结合经典教材与实操培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3. 断层影像解剖学习班(线上):由全国22位专家授课,系统介绍脊柱与四肢断层影像研究与临床应用。

七、主办期刊发展

学会主办7本专业期刊,均获得中国科协高度评价,社会效益良好:

  • 《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解剖科学进展》等核心期刊持续优化内容与学术质量。

  • 多本期刊影响因子稳定提升,支撑学会学术成果传播平台。

  • 《解剖学研究》《神经解剖学杂志》等聚焦新兴交叉领域,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

八、学会治理与组织建设

  • 2022年共召开理事会1次,党委会2次,常务理事会4次,监事会2次。

  • 成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形美容解剖学等分会,扩展学术服务领域。

  • 推进制度建设与组织更新,提升治理水平与服务能力。

九、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积极参与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通过推荐和遴选程序,赵广超、范春梅成功入选第八届项目(2022-2024),展现学会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十、会员服务工作

2022年,学会继续多渠道服务会员:

  • 开设专题党课,推动理论学习。

  • 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会资讯与动态。

  • 组织参与各类微课、绘图、标本大赛,激发会员创新与参与热情。

  • 积极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参评国家项目,营造良好学术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