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主办,滨州医学院、山东解剖学会承办的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暨2025年解剖标本制作比武和教学模型设计大赛于2025年7月24-27日在滨州医学院隆重举办,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全国50余所医学院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齐聚烟台,共襄解剖学技术创新与医学教育数字化发展盛会。本次会议规模盛况空前,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现将本次会议总结如下:
大会合影
一、开幕式:共启解剖技术创新新篇
7月26日上午8时,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滨州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术光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滨州医学院近年来在医学教育改革与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成果。他指出,大会精心设计的标本制作比武、教学模型设计大赛和数字AI教学工作坊,生动展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丰硕成果,传承精益求精的解剖学传统技艺;又聚焦技术突破与教学革新;更通过数字人与AI技术的前沿展示,深刻揭示科技赋能教育、重塑医学未来的巨大潜力。
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医科大学原校长崔慧先教授代表中国解剖学会致辞,他指出,解剖学是医学之基,技术是学科发展之翼。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作为学会重要分支机构,始终以推动学科发展为己任,通过全国解剖技术年会、标本制作大赛等品牌活动,让解剖技术工作者有了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舞台;本次年会尤为特别的是近50所高校、200余位同仁齐聚,不仅有前沿学术报告分享,还进行了解剖标本制作比赛、解剖模型创新设计大赛,以及企业与高校师生合作的智慧作品展示赛。这是推动“产学研用”融合的生动实践,是技术交流的碰撞迸发。同时他也对学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切磋中互学互鉴,校企携手深化合作,青年技术人员勇挑重担,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东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山东大学刘树伟教授代表山东解剖学会致辞,他指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科研等诸多领域的面貌。大会为广大解剖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绝佳平台。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有力推动解剖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开幕式由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医科大学易西南教授主持,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滨州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术光致辞
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医科大学崔慧先教授致辞
山东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山东大学刘树伟教授致辞
二、前沿学术盛宴:聚焦技术革新与教育未来
大会设置多场高水平学术报告,涵盖解剖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AI教育应用等前沿领域。崔慧先教授《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再认识》从学科历程出发,强调解剖学需回归临床需求,提出“精准解剖”新概念。马爱荣教授《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的交医探索》分享上海交大医学院AI虚拟解剖实验平台实践经验。许家军教授《解剖学杂志投稿要点和新动态》解读审稿标准,强调研究创新性与科学性平衡。刘树伟教授《显微断层影像解剖新技术的发展》展示高分辨率显微CT在脑血管成像突破,其“脑微血管网络图谱”实现微米级血管可视化,助力神经外科手术规划。樊令仲教授《基于多模态脑成像的人类脑图谱构建与应用》介绍融合MRI的脑图谱绘制方法,已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黄飞教授《智慧化脑疾病诊疗》聚焦AI在脑肿瘤影像分析应用。
专题报告中,易西南教授作“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三年在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成果;饶利兵教授演示GAI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刘荣志教授介绍虚实结合解剖教学系统。
崔慧先教授作了题为“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再认识”的报告
马爱荣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的交医探索”的报告
许家军教授作了题为“解剖学杂志投稿要点和新动态”的报告
刘树伟教授作了题为“显微断层影像解剖新技术的发展”的报告
黄飞教授作了题为“临床需求对解剖教学的挑战”的报告
樊令仲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多模态脑成像的人类脑图谱构建与应用”的报告
易西南教授作“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
饶利兵教授作了题为“善用GAI助力医学教育”的报告
刘荣志教授作了题为“AI赋能解剖实验室教学新生态”的报告
三、标本制作技能大赛:传承匠心,切磋技艺
7月25日,标本制作技能大赛在滨州医学院沪祥楼实验室激烈开赛。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63名师生现场展示解剖标本制作技艺,大赛设学生组(28人参赛 )与教师组(25人参赛 )。评审专家由解剖学资深前辈组成,且均不来自参赛选手院校,切断关联,保障独立评审。盲审机制下,标本仅标编号,专家聚焦质量。观察足部、手部等标本,精细结构清晰呈现,尽显参赛者技术功底。
经严格评审,两组各评出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8人。对比往年,本次标本制作质量显著提升,结构展示更精细、工艺更成熟,折射行业技术进步。
作为解剖标本制作顶级赛事之一,此次评审以公正为尺,为优秀成果与人才搭建舞台,推动技术交流创新。不仅检阅当下水平,更激发从业者热情,助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提供精准标本支撑,以专业坚守赋能解剖学行业前行,筑牢守护健康的知识根基。
现场标本制作比武操作和评审
标本制作大赛评审专家
表1: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人体解剖学现场标本制作大赛 评比结果(教师组)
1 |
骆宝华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一等奖 |
2 |
曾祥安 |
南方医科大学 |
|
3 |
刘理娜 |
福建医科大学 |
二等奖 |
4 |
靳国华 |
宁夏医科大学 |
|
5 |
樊文科 |
复旦大学 |
|
6 |
张伟 |
湖北医药学院 |
|
7 |
李勇 |
湖北医药学院 |
三等奖 |
8 |
陈霄奇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
|
9 |
胡徐意 |
深圳大学 |
|
10 |
张海岛 |
河南医药大学 |
|
11 |
贾贤梁 |
湖北医药学院 |
|
12 |
汪尚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
|
13 |
赵亚明 |
吉林大学 |
|
14 |
周圣 |
海南医科大学 |
15 |
杜贵成 |
厦门医学院 |
优胜奖 |
16 |
李洋 |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
|
17 |
孙翔宇 |
同济大学 |
|
18 |
毛志远 |
南京医科大学 |
|
19 |
贾方华 |
齐鲁医药学院 |
|
20 |
韦牧 |
海南医科大学 |
|
21 |
邓良杰 |
深圳大学 |
|
22 |
靳玉川 |
河北医科大学 |
|
23 |
马坤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
|
24 |
马梓玮 |
南方医科大学 |
|
25 |
骆建恒 |
南方医科大学 |
表2: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人体解剖学现场标本制作大赛 评比结果(学生组)
1 |
严雨涵 |
宁夏医科大学 |
一等奖 |
2 |
金添奕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
3 |
毛露佳 |
滨州医学院 |
二等奖 |
4 |
雷诗嫣 |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
|
5 |
江濯缨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
6 |
侯艺彩 |
湖南医药学院 |
|
7 |
吴雨纯 |
湖北医药学院 |
三等奖 |
8 |
吕兆杰 |
滨州医学院 |
|
9 |
董雪柔 |
深圳大学 |
|
10 |
冯迪斐 |
滨州医学院 |
|
11 |
刘浩天 |
河南医药大学 |
|
12 |
田灿 |
湖南医药学院 |
|
13 |
刘佳钰 |
宁夏医科大学 |
|
14 |
田宇 |
湖南医药学院 |
15 |
李云秀 |
湖南医药学院 |
优胜奖 |
16 |
李茂哲 |
河北北方学院 |
|
17 |
魏文凯 |
河南医药大学 |
|
18 |
徐守龙 |
皖南医学院 |
|
19 |
武艺翔 |
湖南医药学院 |
|
20 |
高金杨 |
皖南医学院 |
|
21 |
徐子岩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
22 |
卢秋妹 |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
|
23 |
邸兴方 |
河北北方学院 |
|
24 |
熊豫媚 |
湖南医药学院 |
|
25 |
王昱澎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
|
26 |
肖云丹 |
湖南医药学院 |
|
27 |
王诗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
28 |
王杰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
四、教学模型创新设计大赛:创意赋能教学实践
同期举办的教学模型创新设计大赛吸引46支队伍、80余名师生参赛。比赛分为设计组和制作组,参赛作品融合解剖学原理与创新设计理念,涵盖3D打印模型、交互式电子模型、特殊教育辅助教具等类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童团队获得设计赛道一等奖,来自滨州医学院的冯迪斐团队,遵义医科大学的刘菊团队,湖南医药学院的何艳飞团队获得制作赛道的一等奖,同时滨州医学院孙铭晗团队的“视障生适用形态-盲文一体化脊髓模型”,在硅胶模型表面嵌入盲文标注和触觉凸起,帮助视障学生理解脊髓节段分布,因兼具实用性与人文关怀,荣获“最佳创意奖”。
创新创意模型比赛现场
表3第十一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大会教学模型设计大赛评比结果
四、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科技赋能医学教育
大会特设数字标本制作与AI+裸眼3D层次解剖系统工作坊。7月25日下午,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教学科研C区开展数字标本制作工作坊,产品讲师详细介绍高清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演示如何通过系统进行数字标本的制作,并分享了数字标本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与会者亲自上手操作高清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体验虚拟解剖与数字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并可获取现场制作的标本视频资源用于教学。
同事上海易维视科技有限公司在教学科研C区2003带来AI+裸眼3D层次解剖系统工作坊,上海交通大学马爱荣教授详细介绍了AI+裸眼3D层次解剖系统的研发历程,功能特点和应用场景,包括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数据库涵盖的解剖部位和结构层次,演示AI大模型实时2D转3D和介绍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参与者亲身体验了裸眼3D虚拟仿真层次教学系统和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对器官模型操作进行实时人机交互,感受AI+裸眼3D层次解剖系统在解剖学习中的作用。
数字AI教学工作坊
AI+裸眼3D层次解剖系统工作坊
五、闭幕式: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7月26日下午17:00,大会举行颁奖仪式,对标本制作、模型设计等赛事获奖代表进行表彰,并进行了获奖模型的拍卖,通过拍卖形式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院校间、校企间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激发解剖教学模型研发的积极性。
最后易西南教授作大会总结,指出本次会议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覆盖全国28个省市;二是数字技术应用成为主流,85%的模型作品融入信息化元素;三是标本制作凸显大国匠人精神。他强调本次会议在传承解剖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里程碑意义,彰显了我国解剖学技术的最高水平,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号召同仁携手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记录人: 郝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