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解剖学报》第十五届编委会第2次会议暨2025年度北京大学解剖科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琼苑报告厅顺利举行。会议由《解剖学报》主编、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超教授主持。与会领导有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解剖学报》副主编张宏权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解剖学报》杂志社社长兼副主编张卫光教授,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刘树伟教授,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肖岚教授、欧阳钧教授,《解剖学报》副主编王亚平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前副馆长王金玲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委、青年编委,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期刊发展策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展开深入讨论,为解剖科学研究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思路。
一、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张宏权教授致辞。他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肯定了本次大会对解剖科学研究及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意义。张教授强调,会议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可以借此分享成果、交流思想,为解剖学科的前沿探索和《解剖学报》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2024年学报工作总结与2025年学报工作讨论
2024年工作总结
马超主编回顾了2024年《解剖学报》的工作进展,感谢各方支持,肯定了学报在国内学术影响力、论文质量及编辑水平上取得的积极进展。马主编强调,学报将继续在传统领域保持特色,并抓住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机遇,提升学术质量,争取早日进入PubMed索引。
未来发展方向
刘树伟教授回顾了《解剖学报》在传统解剖学领域的历史与成就,提出期刊未来应朝着前沿化、临床化、智能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以提升学术影响力。
期刊影响力提升建议
王金玲老师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并建议学报增加发文量、提高发文质量和引用数量,以适应新的核心期刊评价标准。
PubMed索引战略
顾怀宇教授分析了进入PubMed索引的关键要求,指出每年需至少发表25篇英文论文,鼓励大家投稿高质量的英文论文,以推动学报进入PubMed。
编辑部工作安排
张艳主任总结了学报2024年工作进展,并介绍了2025年工作目标。她提出学报应增加创新和实用性稿件,推出专题专刊,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并扩大英文论文投稿量。
三、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三位青年编委专家进行了精彩报告:
谭国鹤教授(广西医科大学)作了题为“癫痫与发作性疾病的发病新机制探索”的报告,深入阐述了癫痫及其他发作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探讨了潜在治疗靶点和干预策略。
梅锋教授(陆军军医大学)作了“大脑白质的髓鞘稳态与疾病”的报告,阐明了髓鞘稳态在神经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性。
朱薛辰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作了“非洲爪蟾在出生缺陷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非洲爪蟾模型在胚胎发育及相关疾病研究中的优势和前景。
三位教授的报告激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合作和创新性研究方面,形成了共识,为解剖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四、学报下一步工作及进一步发展的讨论
下午的讨论环节由张卫光教授主持,编委、青年编委及嘉宾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对学报未来发展的宝贵建议。
稿件领域拓展
王亚平教授建议扩大稿件领域,增加稿源,提升学报学术覆盖面和影响力,特别是在稿件质量与创新性之间保持平衡。
期刊支持与投入
刘树伟教授和张宏权教授强调《解剖学报》应得到学会的更多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和稿件组织方面。
运营效率与青年编委参与
张卫光教授指出,学报的稿件组织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鼓励更多年轻学者参与投稿和编辑工作,推动学报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新兴领域拓展
肖岚教授和梅锋教授建议学会各分委会应积极组稿,拓展智慧医学、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吸引更多跨学科、前沿领域的稿件。
教学论文及传播手段
刘佳梅教授提出学报应增加教学论文征集,分享教学经验,并加强对论文引用的引导,同时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等现代传播手段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从经验中汲取智慧
欧阳钧教授结合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工作的宝贵经验,从提升稿件质量、优化审稿流程、加强编辑团队的专业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为《解剖学报》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其他编委及与会嘉宾也纷纷发言,提出对学报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如一些地方院校的老师建议对提交论文进行一些学术指导和帮助等。而青年编委们也都表示将积极投稿,支持学报的发展。
五、会议闭幕
会议的最后,马超主编作总结发言,感谢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宝贵贡献。他表示,将充分考虑与会人员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报的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的工作方向和重点。马主编强调,《解剖学报》将继续秉持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办刊宗旨,为学界提供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解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人员对学报的未来充满信心,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期刊能够迈向新的高度。